当前位置:[ 网站导航 ] 首页 > 黄帝内经 >
黄帝内经中五脏系统的虚实病证及刺治方法
发布时间:2013-06-02 11:00:00 作者:百年养生网 出处:百年养生网
所在栏目:黄帝内经
黄帝内经中五脏系统的虚实病证及刺治方法
【原文】
帝曰:神有余不足何如?岐伯曰:神有余则笑不休,神不足则悲。
血气未并(1),五脏安定,邪客于形,洒淅起于毫毛,未入于经络也,故命曰神之微(2)。帝曰:补泻奈何?岐伯曰:神有余,则泻其小络之血出血,勿之深斥(3),无中其大经,神气乃平;神不足者,视其虚络,按而致之,刺而利之,无出其血,无泄其气,以通其经,神气乃平。帝曰:刺微奈何?岐伯曰:按摩勿释,著针勿斥,移气于不足,神气乃得复。
帝曰:善。气(4)有余不足奈何?岐伯曰:气有余则喘咳上气,不足则息利少气。血气未并,五脏安定,皮肤微病,命曰白气微泄(5)。帝曰:补泻奈何?岐伯曰:气有余,则泻其经隧,无伤其经,无出其血,无泄其气;不足则补其经隧,无出其气。帝曰:刺微奈何?岐伯曰:按摩勿释,出针视之,曰我将深之,适人必革(6),精气自伏,邪气散乱,无所休息,气泄腠理,真气乃相得。
帝曰:善。血有余不足奈何?岐伯曰:血有余则怒,不足则恐。血气未并,五脏安定,孙络水溢(7),则经有留血。帝曰:补泻奈何?岐伯曰:血有余,则泻其盛经出其血;不足则视其虚经,内针其脉中,久留而视,脉大,疾出其针,无令血泄。帝曰:刺留血奈何?岐伯曰:视其血络,刺出其血,无令恶血得入于经,以成其疾。
帝曰:善。形有余不足奈何?岐伯曰:形有余则腹胀,泾溲不利(8),不足则四支不用。血气未并,五脏安定,肌肉蠕动,命曰微风,帝曰:补泻奈何?岐伯曰:形有余则泻其阳经,不足则补其阳络。帝曰:刺微奈何?岐伯曰:取分肉间,无中其经,无伤其络,卫气得复,邪气乃索(9)。
帝曰:善。志有余不足奈何?岐伯曰:志有余则腹胀飧泄,不足则厥。血气未并,五脏安定,骨节有动(10)。帝曰:补泻奈何?岐伯曰:志有余则泻然筋(11)血者,不足则补其复溜(12)。帝曰:刺未并奈何?岐伯曰:即取之,无中其经,邪所乃能立虚。
【注释】
(1)并:偏聚。
(2)神之微:神病之轻微者。
(3)勿之深斥:即勿深斥之,指不要向深处进针和摇大针孔。
(4)气:原文无此字,按《太素》补。
(5)白气微泄:白为肺色,白气即指肺气,此指外邪客于皮毛,卫表不固,肺气微虚。
(6)适人必革:适,临置。革,变易。此句意为针置于人体后则变易原来所说的手法,以取得心理疗效,因为言其深刺而实浅之。
(7)孙络水溢:水,《太素》、《甲乙经》均作“外”,指络脉能满溢于肌肤之外。
(8)泾溲不利:大小便不通。
(9)索:离散。
(10)动:疼痛。
(11)然筋:即然谷穴,为足少阴肾经荥穴,位于足内踝前大骨下陷中。
(12)复溜:即复溜穴,属足少阴肾经,在足内踝上二寸处。
【白话详解】
黄帝问道:神的有余病证和不足病证会出现什么症状呢?岐伯回答说:神的有余病证是喜笑不止,而神的不足病证是悲哀。若在气血没有相互并聚,五脏尚属安定的时候,有邪气侵袭,那么邪气仅侵犯于肌体的肤表,病人有洒淅恶寒的表现。这是邪在毫毛肤表,尚未侵入经络,属于神的轻浅病证。黄帝问道:怎样进行补泻治疗呢?岐伯回答说:神的有余病证应刺患者的细小络脉放血,但不要向深层刺治,不要刺中大经,这样刺治,神气自然会平复。对神的不足之虚证,由于经络之气必定虚损,所以应在患者的虚络处,先用手按摩,使气血充实于虚络,再用针刺治,以疏利气血,但不要放血,也不要使经气外泄,这样,神气就可以平复。黄帝问道:怎样治疗轻微的神病呢?岐伯回答说:按摩的时间要久一些,进针时不要深刺,使气移到不足之处,神气就可以平复。
黄帝说:好。气的有余和气的不足病证会出现哪些症状呢?岐伯回答说:气的有余证候会出现咳喘气上逆,气的不足病证会有呼吸通利,气息短少的症状。若在气血还没有并聚,五脏安定的时候,有邪气侵袭,则邪气仅伤犯于皮肤而发生皮肤微病,使肺气微伤,病属肺气微虚证,所以叫做“白气微泄”。黄帝问道:怎样进行补泻治疗呢?岐伯回答说:气有余的病证应当泻其经隧,但不要伤及经脉,不要使之出血,不要使经气外泄。气不足的虚证就应当补其经隧,针刺时不要使经气外出。黄帝问道:怎样刺其微邪呢?岐伯回答说:先用手按摩,时间要长一些,然后拿出针来给病人看,并说我要深刺,但在针刺时却刺入很浅,这样可使病人精气深伏体内,邪气向外散去而从腠理外泄,使真气通达,恢复正常。
黄帝说:好。血的有余和不足的病证会出现些什么症状呢?岐伯回答说:血有余的病证有发怒,血不足病证出现恐惧。在气血没有相互并聚,五脏安定之时,若有邪气侵袭,那么邪气仅仅侵犯人的孙络,孙络就会满盛外溢,流于络脉,使络脉有血液滞留。黄帝问道:怎样进行补泻治疗呢?岐伯回答说:对血有余的病证治疗,应当泻其血液充盛的经脉,并放血。对血不足的病证,要审察经脉之虚,再行补法,针刺中经脉后,留针观察,待经气到达针下其脉搏大时,就迅速出针,不要放血。黄帝问道:怎样针刺这种血络中有滞留血液的病证呢?岐伯回答说:诊察血络确有留血,就用针刺放血方法,使瘀血不得入于经脉而形成其他疾病。
黄帝说:形有余和形不足的病证会出现什么症状呢?岐伯回答说:形有余的病证有腹胀满,大小便不利;形不足病证就会出现四肢不能运动。在气血没有相互并聚,五脏安定之时,若有邪气侵袭,邪气也仅犯于肌肉,使肌肉有蠕动的感觉,这就叫微风病。黄帝问道:怎样进行补泻治疗呢?岐伯回答说:形有余的病证就应当泻足阳明胃的经脉,使邪气从内向外排出;形不足的病证,就要补足阳明胃经的络脉,使气血能够向内布散。黄帝问道:怎样刺治微风呢?岐伯回答说:应当刺病人的分肉之间,不要刺中经脉,也不要刺伤络脉,使卫气得到恢复,邪气也就可以消散。
黄帝说:好。志有余和志不足的病证会出现哪些症状呢?岐伯回答说:志有余的病证有腹胀飧泄症状,志不足的病证会出现手足逆冷。在气血没有互相并聚,五脏安定之时,若有邪气侵袭,邪气就仅犯于骨骼,使骨节致病。黄帝问道:怎样进行补泻治疗呢?岐伯回答说:志有余的病证应泻然谷穴,针刺放血;志不足的病证就要补复溜穴。黄帝问道:当血气尚未并聚,邪气仅犯于骨时,应当怎样进行针刺呢?岐伯说:就在有邪之处,立即针刺,但不要刺中经脉,邪气散尽便会痊愈。
【按语】
本节主要论述了五脏系统的虚实病证及刺治方法。“心藏神,肺藏气,肝藏血,脾藏肉,肾藏志”,神、气、血、形、志与五脏密切相关,五者的虚实,乃是五脏病变,文中用五小段文字加以表述,列举其虚、实、微病证候以及治疗原则和方法。邪气有余为实证,正气不足为虚证,邪气轻微、病位表浅、血气未乱、五脏安定者为微病。治疗时,有余则泻,不足则补,微者则调之。
神病实证的刺法是泻络出血,在本经范围内,刺盛络出血,以泻其有余。但泻实应当防其伤正。虚证则视其本经之虚络所在,予以按摩,使络脉充盈后,再刺虚络之处,意在于补而不滞。神病刺法中“按而致之”与“刺微”中的“按摩勿释”比较,前者指广泛按摩,后者指针刺部位,所以在针刺部位上是有区别的,根据“志有余不足”一段的取穴原则,刺“神之微”似应取本经的井穴,或选用解表的穴位。气病的刺法是泻其经隧,根据补泻部位,取本经的荥穴;补其经隧,应取本经的经穴。伏精散邪,因“恐则气下”,故用惊恐的方法,使精气内伏,再浅刺体表,以引邪气外出,以达到正气协调的目的。血病的刺法是泻络出血,神有余则泻小络出血,本条泻盛经(络)出血,其刺法是一致的,久留致气,“内针脉中,久留而视”,待针下胀大为准。“脉大”不能理解为络脉胀大,或现在所说的针下血肿,应理解为络脉丰满,才能与“虚经(络)”相应。与“神不足者,视其虚络,按而致之”同义,所不同的在于按摩与纳针久留之分。刺络放血,“视其血络刺出其血”,以防止经脉瘀血。与“泻络出血”的区别在于此仅指局部而言,不施行泻的手法。形病的刺法是泻其阳经,形有余泻其表里的阳经,针刺部位应取经穴;形不足则补相表里的阳络,即足阳明胃经的络脉,穴名丰隆,别行于足太阴脾经,同时刺分肉间,分肉受卫气温养,针刺分肉,使卫气得复,邪气乃索。志病的刺法是有余泻荥,“泻然筋血者”,即取足少阴肾经荥穴的然谷放血;不足补经,“不足则补其复溜”,复溜穴系足少阴经的经穴。针刺邪所,在有病变的关节部位针刺之,如此则“邪所乃能立虚”。上一篇:黄帝内经中认为五脏与神,经脉关系
本周热点
今日深度资讯
全站最热
- [腹部疾病] 拉肚子拉水
很多人都会遇到拉肚子拉水的情况,特别是在大吃一顿或者是感冒的情况下。关于拉肚子拉水,产生的原因主要是因为饮食问题,或者是因为肠胃问题。本页包...
- [杨奕] 杨奕《手到病自除》全文阅读
本页提供杨奕手到病自除全文阅读。包括完整目录、共计6大章,66个小节的详细内容。涉及到全身的各个反射区,以及自然疗法、反射区疗法、食疗等。另外...
- [穴位] 耳穴的名称,部位与主治
耳穴在耳郭的分布有一定规律,耳穴在耳郭的分布犹如一个倒置在子宫内的胎儿,头部朝下,臀部朝上。其分布的规律是,与面颊相应的穴位在耳垂;与上肢相...
- [健康自测] 手掌发黄是怎么回事
手掌发黄,一般是血管内血液不充盈或是皮肤营养不良的表现,这种情况通常是慢性病的征兆,如慢性萎缩性胃炎、慢性贫血、慢性结肠炎等。但手掌发黄同样...
- [健康图库] 人体淋巴分布图图片
这是关于人体淋巴分布图的图片,图片所在的文章是:20120910天天养生视频和笔记:何裕民讲淋巴瘤,癌,重压出的淋巴癌,图片尺寸390x378像素,格式是JPG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