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前位置:[ 网站导航 ] 首页 > 黄帝内经 >
黄帝内经中认为脾胃生病的不同机制及同气相求的致病特点
发布时间:2013-04-30 11:00:42 作者:百年养生网 出处:百年养生网
所在栏目:黄帝内经
黄帝内经中认为脾胃生病的不同机制及同气相求的致病特点
【原文】
黄帝问曰:太阴阳明为表里,脾胃脉也,生病而异者何也?岐伯对曰:阴阳异位(1),更虚更实(2),更逆更从(3),或从内,或从外,所从不同,故病异名也。
帝曰:愿闻其异状也。岐伯曰:阳者,天气也,主外;阴者,地气也,主内。故阳道实,阴道虚(4)。故犯贼风虚邪者,阳受之;食饮不节,起居不时者,阴受之。阳受之则入六腑,阴受之则入五脏。入六腑则身热,不时卧,上为喘呼。入五脏则(5)满闭塞,下为飧泄(6),久为肠(7)。
故喉主天气,咽主地气(8)。故阳受风气,阴受湿气(9)。故阴气从足上行至头,而下行循臂至指端;阳气从手上行至头,而下行至足。故曰:阳病者,上行极而下;阴病者,下行极而上(10)。故伤于风者,上先受之;伤于湿者,下先受之。
【注释】
(1)阴阳异位:张介宾注:“脾为脏,阴也。胃为腑,阳也。阳主外,阴主内;阳主上,阴主下,是阴阳异位也。”(2)更虚更实:春夏为阳,阳明之气与之相应,故春夏季阳明实而太阴虚;秋冬为阴,太阴之气与之相应,故秋冬季太阴实而阳明虚。
(3)更逆更从:春夏为阳,太阴为逆,阳明为从;秋冬为阴,阳明为逆,太阴为从。
(4)阳道实,阴道虚:阳明胃多病外感而为实证,太阴脾多病内伤而为虚证。
(5)(chēn):胀满。
(6)飧泄:大便内食物残渣多,即完谷不化的泄泻。
(7)肠澼(pì):痢疾,指虚寒不禁的泄泻,以便下脓血白沫为主要特征的肠道疾病。
(8)喉主天气,咽主地气:天气,清阳之气。地气,水谷之气。喉司呼吸,废气所出,故喉主天气;咽纳水谷,下通于胃,故咽主地气。
(9)阳受风气,阴受湿气:风为阳邪,故人体阳分受之;湿为阴邪,故人体阴分受之。同气相求也。
(10)阳病者,上行极而下;阴病者,下行极而上:张志聪注:“此言邪随气转也。人之阴阳出入,随时升降。是以阳病在上者,久而随气下行;阴病在下者,久而随气上逆。”
【白话详解】
黄帝问道:太阴与阳明两经互为表里,也就是脾和胃的经脉,但所主的疾病不同,是什么道理呢?岐伯回答说:太阴属阴经,阳明属阳经,二经所主的上下内外部位不同,四时中虚实交替,顺逆交替,其疾病的发生,或从内生,或从外入,发病的原因不同,所以病名也就不相同。
黄帝说:我想听你讲讲其生病后的不同表现。岐伯说:属阳者,有如天气,主护卫于外;属阴者,有如地气,主营养于内。所以阳刚阴柔,阳气常有余,阴气常不足。因而当受到虚邪贼风的侵犯时,阳气首先受到侵犯。饮食没有节制,起居没有规律,则阴气首先受到损伤。阳受邪则传入六腑;阴受邪则传入五脏。邪入六腑,则出现全身发热,不得安卧,气上逆喘急;病入五脏,则出现胀满,痞塞不通,下而大便泄泻,完谷不化,日久则成为肠澼病。所以喉司呼吸而主天气,咽司受纳水谷而主地气。所以阳经易受风邪侵袭,阴经易受湿邪侵袭。三阴经脉之气,由足上行至头部,再向下行循至手指之端;三阳经脉之气,从手上行至头部,而向下行至足部。所以说:阳经感受病邪之后,先向上行到顶端的头部之后再转向下行;阴经感受病邪之后,先行到下部再向上行顶端的头部。所以伤于风邪的,上部先受病;伤于湿邪的,下部先受病。
【按语】
本节论述了脾胃生病的不同机制及同气相求的致病特点。脾与胃经脉相互络属,功能上密切相关,而发生的疾病却各不相同,原文认为其原因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:一是阴阳异位。脾与胃,一脏一腑,脾阴胃阳,其脏腑所在及其经脉循行部位各不相同,足太阴脾经脉主内,起于足大趾之端,循下肢内侧,上膝股内前廉,入腹,属脾络胃;足阳明胃经脉主外,起于鼻翼两旁迎香穴处,络于目,从缺盆下循胸腹属胃络脾,下行于下肢前侧至足。同时,脾与胃一阴一阳,各具有不同的生理功能和特点,脾为五脏之一,主运化升清,化生精气,藏而不泻,满而不实,其气以升为健,其性喜燥恶湿;胃为六腑之一,主受纳腐熟,传化水谷,泻而不藏,实而不满,其气以降为和,其性喜润恶燥。正由于太阴阳明属性不同,经行异位,功能各异,故发病势不必同。二是虚实逆从不同。由于脏腑经脉之阴阳不同,故与四时气候之通应有逆从、虚实之差异。春夏为阳,阳明之气与之相应,故春夏阳明为实为从,而太阴为虚为逆;秋冬为阴,太阴之气与之相应,故秋冬太阴为实为从,而阳明为虚为逆。此即原文所言:“更虚更实,更逆更从。”三是感伤病邪不同。原文:“或从内,或从外,所从不同。”即阳明胃属阳,主外,通于天气,贼风邪气伤人,多阳分先受,而病在于胃,胃腑受邪,“阳道实”,故出现身热、不得眠、喘呼等症;脾属阴,主内,通乎地气,食饮不节、起居不时等因素伤人,多阴分受邪,脾脏受邪,“阴道虚”,故可见腹胀、飧泄、肠澼等症。
病邪伤人,同气相求的病因有阴阳之分,人体体表部位及脏腑、经络各具有不同的阴阳属性,因此,不同病因伤人亦表现出相类相从、同气相求的规律。就外感与内伤而言,外感六淫之邪属阳,饮食不节、起居不时等内伤因素属阴,其伤人规律是:“故犯贼风虚邪者,阳受之;食饮不节,起居不时者,阴受之。阳受之则入六腑,阴受之则入五脏。”单就外感病因而言,亦有阴阳属性之不同,故首先损伤人体的部位亦有区别。“故阳受风气,阴受湿气”,体现风为阳邪,其性轻扬,故风邪易伤人体属阳的上部、外部;湿为阴邪,其性沉滞,故湿邪易伤人体属阴的下部、内部。“伤于风者,上先受之;伤于湿者,下先受之。”临床上,头部的疼痛、头晕及体表的瘙痒肿痛等症多为风邪所致;足部的重痛、肿胀,脾胃的胀满、呕恶多为湿邪所致。另外,湿邪尚有天湿、地湿之别,如《灵枢百病始生》说:“清湿袭虚,则病起于下;风雨袭虚,则病起于上。”即雨湿自天而来,多伤人之头部;水湿出自地,多伤人的足部。因此,临床辨证论治,当考虑病邪伤人部位之差异,如六淫之邪伤人,其头部、体表的病证,应多考虑风邪为患;下部、体内的病证,多考虑湿邪治病。即使同感湿邪,头部之病多为天之雨湿所伤,足部之病多为地之湿气所为。既病之后,其疾病的传变,则呈现出“阳病者,上行极而下;阴病者,下行极而上”的规律。
【应用举例】
脾胃之论,莫详于东垣。其所著补中益气、升阳益胃等汤,诚补前人之未备。察其立方之意,因以内伤劳倦为主,又因脾乃太阴湿土,且世人胃阳衰者居多,故用人参、黄芪以补中,白术、苍术以温燥,升麻、柴胡升下陷之清阳,陈皮、木香理中宫之气滞,脾胃合治,若用之得宜,诚效如桴鼓。盖东垣之法,不过详于治脾,而略于治胃耳!乃后人宗其意者,凡著书立说,竟将脾胃总论,即以治脾之药,笼统治胃,举世皆然。今观叶氏之书,始知脾胃当分析而论。盖胃属戊土,脾属己土,戊阳己阴,阴阳之性有别也;脏宜藏,腑宜通,脏腑之体用各殊也。若脾阳不足,胃有寒湿,一脏一腑,皆宜于温燥升运者,自当恪遵东垣之法;若脾阳不亏,胃有燥火,则当遵叶氏养胃阴之法。……总之,脾胃之病,虚实寒热,宜燥宜润,固当详辨。其于“升降”二字,尤为紧要。盖脾气下陷固病,即使不陷,而但不健运,已病矣;胃气上逆固病,即不上逆,但不通降,亦病矣。(《临证指南医案》)
本周热点
今日深度资讯
全站最热
- [腹部疾病] 拉肚子拉水
很多人都会遇到拉肚子拉水的情况,特别是在大吃一顿或者是感冒的情况下。关于拉肚子拉水,产生的原因主要是因为饮食问题,或者是因为肠胃问题。本页包...
- [杨奕] 杨奕《手到病自除》全文阅读
本页提供杨奕手到病自除全文阅读。包括完整目录、共计6大章,66个小节的详细内容。涉及到全身的各个反射区,以及自然疗法、反射区疗法、食疗等。另外...
- [穴位] 耳穴的名称,部位与主治
耳穴在耳郭的分布有一定规律,耳穴在耳郭的分布犹如一个倒置在子宫内的胎儿,头部朝下,臀部朝上。其分布的规律是,与面颊相应的穴位在耳垂;与上肢相...
- [健康自测] 手掌发黄是怎么回事
手掌发黄,一般是血管内血液不充盈或是皮肤营养不良的表现,这种情况通常是慢性病的征兆,如慢性萎缩性胃炎、慢性贫血、慢性结肠炎等。但手掌发黄同样...
- [健康图库] 人体淋巴分布图图片
这是关于人体淋巴分布图的图片,图片所在的文章是:20120910天天养生视频和笔记:何裕民讲淋巴瘤,癌,重压出的淋巴癌,图片尺寸390x378像素,格式是JPG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