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前位置:[ 网站导航 ] 首页 > 黄帝内经 >
黄帝内经中温病,暑病的区别以及暑病的治法
发布时间:2013-05-03 11:00:02 作者:百年养生网 出处:百年养生网
所在栏目:黄帝内经
黄帝内经中温病,暑病的区别以及暑病的治法
【原文】
凡病伤寒而成温(1)者,先夏至日(2)者为病温(3),后夏至日者为病暑(4)。
暑当与汗皆出,勿止(5)。
【注释】
(1)温:在此指温热病而言。
(2)先夏至日:发病于夏至之前,(3)病温:指患温病。
(4)病暑:指患暑病。暑病,泛指夏季感受暑热邪气而发生多种热性病,如中暑、伤暑等。
(5)暑当与汗皆出,勿止:汗出邪气随之外泄,故不可止汗。
【白话详解】
凡是伤于寒邪而成为温热病的,病发于夏至以前的为病温,病发于夏至以后的为病暑。暑病汗出,可使暑热从汗散泄,所以暑病汗出,不要制止。
【按语】
本节指出温病、暑病的区别以及暑病的治法。病温、病暑是季节命名,两者同是感受寒邪而为热病,但由于受邪发病时间不同,而有温病和暑病的区别,即温病发于夏至之前,暑病发于夏至之后。姚止庵云:“寒毒藏于肌肤,先夏至发者为病温,后夏至发者为病暑。”无论温病,还是病暑,均是由于感受了寒邪而形成的热病,故曰:“凡病伤寒而成温者。”寒虽是冬季的气候现象,但四季皆可见。夏至前寒邪伤人,其病证多皆有温热的特点,故曰病温。夏至后寒邪伤人,其病证多皆暑湿的特点,故曰病暑。
对于暑病的治疗,切勿见汗止汗,必须查清病源,治以清泄暑热。
如错用止汗收敛之法,必将酿成暑热内闭、关门留寇,引起邪陷心包的危急证候。所以吴昆说:“暑邪在表,令人自汗,自汗则暑邪当与汗皆出,勿得止之,蓄邪为患也。”这一治暑原则,在临床上有一定的指导意义。
【应用举例】
天之暑热一动,地之湿浊自腾,人在蒸淫热迫之中,若正气设或有隙,则邪从口鼻吸入气分先阻,上焦清肃不行,输化之机,失于常度,水谷之精微,亦蕴结而为湿也,人身一小天地,内外相应故暑病必挟湿者,即此义耳。……盖暑湿之伤,骤者在当时为患,缓者于秋后为伏气之疾。其候也,脉色必滞,口舌必腻,或有微寒,或单发热,热时痞气窒,渴闷烦冤,每至午后则甚,入暮更剧,热至天明,得汗则诸恙稍缓,日日如是,必要两三候外,日减一日,方得全解。(《临证指南医案暑》)
本周热点
今日深度资讯
全站最热
- [腹部疾病] 拉肚子拉水
很多人都会遇到拉肚子拉水的情况,特别是在大吃一顿或者是感冒的情况下。关于拉肚子拉水,产生的原因主要是因为饮食问题,或者是因为肠胃问题。本页包...
- [杨奕] 杨奕《手到病自除》全文阅读
本页提供杨奕手到病自除全文阅读。包括完整目录、共计6大章,66个小节的详细内容。涉及到全身的各个反射区,以及自然疗法、反射区疗法、食疗等。另外...
- [穴位] 耳穴的名称,部位与主治
耳穴在耳郭的分布有一定规律,耳穴在耳郭的分布犹如一个倒置在子宫内的胎儿,头部朝下,臀部朝上。其分布的规律是,与面颊相应的穴位在耳垂;与上肢相...
- [健康自测] 手掌发黄是怎么回事
手掌发黄,一般是血管内血液不充盈或是皮肤营养不良的表现,这种情况通常是慢性病的征兆,如慢性萎缩性胃炎、慢性贫血、慢性结肠炎等。但手掌发黄同样...
- [健康图库] 人体淋巴分布图图片
这是关于人体淋巴分布图的图片,图片所在的文章是:20120910天天养生视频和笔记:何裕民讲淋巴瘤,癌,重压出的淋巴癌,图片尺寸390x378像素,格式是JPG...